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2月"中国好人榜",米脂县银州街道东街村村民赵所林榜上有名,获得"诚实守信好人"称号。
2021年入选5—6月“陕西好人榜”
2021年4月,获评第八届“榆林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他被榆林市文明委授予第四届“榆林好人”荣誉称号
赵所林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今天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位诚实守信好人背后的故事。
36年如一日,每天凌晨12点多起来做豆腐。他就是赵所林,36年来,他始终坚持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纯手工打磨每块豆腐,从不缺斤少两,赢得当地顾客的信赖和尊重,2021年,他入选“陕西好人榜”。
36年坚持做豆腐
定时出售 从不愁卖不出去
华商报-二三里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59岁的老赵是米脂县银州街道东街村村民,从23岁开始,坚持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豆腐36年。
记者了解到,老赵每天凌晨12点左右,便在豆腐作坊忙碌开了。老伴是他唯一的“帮工”,老赵说,每天下午开始做准备工作,豆子是前一天晚上8点放到水里浸泡。凌晨12点多,两人就开始忙活,磨豆子,滤豆渣,煮豆浆,点卤水,每一个步骤都不含糊,用他的话说,只有用心了的豆腐,做出来才好吃。凌晨四点多,夫妇俩把未成型的豆腐倒在模具里成型,一块块方方正正,大小均匀的豆腐就做好了,赵所林便推着豆腐去市场叫卖。
每天7点左右,在米脂县银州北路林苑小区楼前,总会有一些居民像大城市等公交车的人群一样翘首以盼,在等待一个卖豆腐三轮车的到来。
“每天差不多做50斤豆腐,夏天七点多骑三轮车出去卖豆腐,不到1个小时就卖光了,买豆腐的都是回头客。很多人来晚甚至都买不到,经常供不应求。”老赵告诉记者。
“有时也会心疼老人太累了,每天半夜就起来。”媳妇张女士说。“可这么多街坊领居爱吃我做的豆腐,怎么能不做了。”正是这样的信念,老赵一干就是36年。
采用传统手工做法
限量保质 从不缺斤少两
36多年来,他坚持采用传统手工做法,精挑细选原料,每天只做50斤黄豆豆腐,限量保质,定时出售。他的豆腐只保持一个“个头”,从不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增减份量,从不以次充好而缺斤少两。
传统手工豆腐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又苦又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豆腐都是机器生产的,有人劝他们也买个机器,省时省力,赚的也多。2014年,他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台“擂渣机”,仅用了3次,由于担心豆腐口感下降,就不惜以600元出售给同行。
“现在还一直坚持做手工豆腐,这样才能做出豆腐本真的味道,口感细腻。”老赵的妻子告诉记者,“常有顾客说我们家的豆腐和别家的口感不一样,好吃!”
“慢工才能出细活,虽然手工豆腐做起来费事,每天做的量也不大,但是这样的豆腐吃着更香。”老赵说。正是靠着诚信经营,他的豆腐从不愁卖,买一块和一百块一个单价。
做豆腐要用到模具来定型,做人他也一直用诚信来丈量。有人给他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你每天那么辛苦,也就能做180个左右的豆腐,何不把豆腐做小一点,数量能多些,反正一点半点别人也看不出来。他摇摇头,缺斤少两钱是多赚了,但昧的是良心,自己心里也不会舒服,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三十六年来,赵所林用自己的行动践实“尽本分、守信用”的人生信念,他用心做好每块豆腐,多年来份量不减,数量不增,保质保量,用诚信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