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27MB2966159Y/2025-00041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布机构 ] 米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米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八一系列活动(六)| 米脂县退役军人风采
米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八一系列活动(六)| 米脂县退役军人风采
时间:2025-07-25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
分享:

烈士----刘金榜

站在米脂县杜家石沟镇花石崖的刘家大院前,从叔叔刘金榜在窑洞里秘密宣传土地革命的低语,到十八位父辈兄弟毅然扛起枪杆的脚步声,这些跨越近百年的记忆,早已像院子里的老树根,深深扎进了刘丕勇的血脉里。作为烈士的后代,他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家族的历史,更是一段需要永远铭记的红色传承。
1926年冬到1927年米脂县地下党组织,米东,米西各一处,米西党小组建立时间为1927年春,建立地点在石沟镇花石崖刘家大院,组长为刘金榜。1927年党组织建立以后,发展到30年代初的红军。刘丕勇父亲堂兄弟共计18人,在土地革命期间参加地下党组织,并随后参加革命,父亲及兄弟18人中有16人参军参战(18个弟兄就两人未参加)。
刘金榜早期以行医为掩护,在石窑沟、武家坡、周家硷等地宣传土地革命。1935年春节,刘金榜被敌人发觉追捕,在群众掩护下去安定县寻找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2月随红军10支队、1支队回到米西苏区。8月组建红军23支队,建立米脂西区苏维埃政权。11月,23支队在南沟岔统编为红军游击师,他任3连指导员。12月8日,游击师开到磨石沟、沙坪、李家城驻扎。遭遇国民党85师3路围攻。他率队断后,痛击敌人,在激战中腿负重伤,为保存力量,强令战友留下自己速撤,被敌军搜索发现后残忍杀害,首级悬于三皇峁街头示众。时年24岁。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刘氏兄弟立碑纪念。
1939年刘家人步行六天到延安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家中不论男女参加战争的共39人,解放以后,又有2人参加抗美援朝,共计41人。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到抗日战争中的前赴后继,再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坚守,刘氏家族用生命践行了“为了革命前赴后继”的誓言。刘丕勇说,红色的基因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只要有人记得,那些牺牲就永远有意义,那些信仰就永远在传承。

(内容来源于刘金榜后代刘丕勇口述)


军休干部----马月林
马月林是一名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前曾任米脂县、佳县人武部部长。1996年退休后,他秉持“退休不退‘武’”的信念,持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004年,米脂县武装部启动军事志编撰工作,采取内外结合、新老结合,聘请地方上的一些专家和在武装部工作过的老同志组成一个编辑队伍来完成军事志的编辑任务。马月林同志凭借三十余年武装工作经验担任主笔。编撰期间困难重重,经费短缺时,调研差旅费需要自掏腰包,他和同事们常以矿泉水、方便面充饥,三年间辗转兰州、银川、石家庄、北京等地,走访了三十余名革命老同志,其中米脂籍的原兰州军区中将副司令员郑守增还为军事志作序。
2006年底完成预审稿后,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主任王志杰在验收军事志撰写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历经三年多努力,这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系统记录米脂县古今军事活动的志书终告完成,2008年作为陕西省军区唯一县级代表入选全军军事志书评比,获评先进军事志书,让他深感退休后仍能为国防建设出力欣慰。
此外,他还组建了七十余人的老年健身队,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宗旨,在七一、国庆等节日组织红歌演唱、广场舞等活动,既强健体魄又陶冶情操。因活动缺乏经费,他累计自掏三万余元退休费,用于购置音响、U盘及设备维修。该健身队被米脂县老年体协评为先进单位,被榆林市老年体协先后三次评为老年活动先进单位。

从军营到社区,从案牍间的军事志编撰到广场上的红色旋律,马月林用军人的执着与担当,在退休生活中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军装虽卸,本色不改 —— 他以笔为枪,守护着历史的烽火;以情为炬,照亮了晚年的舞台,这份“退而不休”的坚守,正是一名老兵对初心最生动的注解。



陕西省最美退役军人----姜良彪
姜良彪,男,1956年1月生于高西沟村,1975年在米脂沙店中学入党,1975年12月在宁夏贺兰山84763部队服役,1980年退役,1981年至1987年任高西沟支部委员,1987年至1995年任村主任,1995年至今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姜良彪同志半辈子扎根农村,团结带领高西沟人民弘扬高西沟征山治水、艰苦奋斗的精神,守正创新,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由三三制变成三二一的生态村,走向了乡村生态旅游的道路。
姜良彪同志先后多次受过中、省、市的奖励。2006年获得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得陕西省道德模范奖、2013年评为陕西省最美村官、2013年被评为生态文明推动力“领军人物”、2020年获得“陕西省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赴京获得中共中央“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22年被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2年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23年被农业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特别荣幸在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高西沟龙头山山顶视察工作,姜良彪书记给习主席汇报了十多分钟高西沟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总书记说:“高西沟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 实践证明路子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协共生之路。”在姜良彪书记的引领下高西沟村2012年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西沟村党支部荣获“三秦楷模”“全国文明村”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从军营的迷彩绿到乡村的泥土香,姜良彪把军人的坚毅刻进了高西沟的沟壑里,将冲锋的姿态融入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那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退役不褪色”的最好见证;总书记的肯定,更是对一名老兵扎根乡土、奉献为民的最高礼赞。他用半辈子的坚守证明:军装可以脱下,军人的担当与初心,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闪耀。


残疾军人----杜向东
杜向东,1954年出生,1973年至1979年服役于甘肃陇西县84875部队三营九连。在他心中,军人的天职便是听党指挥、保家卫国,而这份天职的底色,是不怕苦累、敢拼敢闯的精神——无论军事训练还是军防施工,都要带着一股子攻坚克难、无惧牺牲的劲头。
1973 年,部队在陕南执行施工任务时,杜向东被排长点名派往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岗位。面对艰巨挑战,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扛起重担,在泥泞的工地上日夜奋战,手上磨出厚茧,肩上压出红痕也咬牙坚持,最终高质量完成任务。凭借这股拼劲,他被选入骨干集训队,训练中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别人练一遍,他就练三遍,遇到不懂的战术动作,就缠着老兵请教,直到熟练掌握为止。过硬的表现让他在集训中脱颖而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74年他被提拔为班长,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在军事演习训练中不幸负伤,被评定为三级残疾。1979年,他复员返乡。

杜向东在日记里写道:“军装可以脱下,军人的底色不能褪;战场可以变换,冲锋的姿态不能改。”在他看来,在部队要做优秀战士,回到家乡更要做合格村民,这份对“军人本色”的坚守,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之中。


军创企业代表----任伟
任伟,男,生于1988年,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兰州军区参军,先后被评为内务标兵、优秀士兵、优秀副班长,在2015年创办了米脂县沃宜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
米脂县沃宜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三里楼村现代农业园区,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下设5个部门,注册有“沃宜滋、米汁恋”两个自主营销品牌。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小杂粮生产加工流水线,采用现代最新小米及杂粮加工技术,通过清选、比重、去石、清碾、精碾、抛光、电子色选、包装等一系列先进工艺流程,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提高了产品的美誉度,而且使产品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的转变,年产小杂粮5万吨。已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小杂粮加工企业引领者。
公司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榆林市工业类四上企业、米脂县优秀电商企业、米脂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米脂县脱贫攻坚十类十佳社会扶贫典范、米脂县诚信企业、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诚信建设示范企业、2019年度特色农产品销售优秀企业、陕北小米杂粮产业联盟会员单位、榆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放心消费单位、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榆林市首批诚信建设示范企业、青年文明号、优秀创新企业、先进民营企业、陕西好粮油、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先进民营企业、苏陕协作农产品基地、2025年获得先进帮扶单位等殊荣。
从军营到商海,他把军人的忠诚刻进企业的根基,把冲锋的姿态融入发展的征程。这份成功,既是创业者的勋章,更是一名军人对“永不褪色” 的最好诠释 —— 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担当;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士正以新的方式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退役军人在人生新战场上再立新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